近年来,中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的步伐日渐加快。据2016年9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资企业光是在2016年就宣布成立了9个新的海外研发中心,资本支出总额估计超2.24亿美元。这其中既包括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也包括华为等信息通信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在世界经济普遍放缓的今天,中国公司在高附加值领域“走出去”的步伐,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鹤立鸡群,而且和发达国家也可以相提并论。 以华为公司为例:目前,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分布在美、英、德、法、俄等国家。早在1999年,它就已经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吸引顶尖的俄罗斯数学家来参与华为的基础性研发。进入21世纪后,华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吸引人才的力度进一步增大:设置在德国慕尼黑的研究所目前已拥有将近400名专家,开奖,研发团队本地化率近80%。在2016年,华为在这方面新交出的“成绩单”包括5月份新设立迪拜研究中心(满足中东和北非地区业务的需要),以及6月份在法国新设立的数学研究中心。后者是华为继俄罗斯研究所之后,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与当地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可以挖掘法国的基础数学资源,为华为在5G等领域的基础算法研究进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
图1:华为数学研究中心于2016年6月落户法国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种“反向”的趋势,即欧美许多跨国公司都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力度。2016年9月20日,物流设施提供商普洛斯公司宣布:其产业园品牌“环普”首入北京,并在其中引入宝马北京研发项目,其研发中心面积将由原来的4000平米猛增到4万平方米。这一新项目象征着宝马集团在中国的长期布局,也意味着普洛斯集团把越来越大的重心放在“研发类产业园”上面:日渐蓬勃的研发需求,为相应的产业园设施开发带来巨大机遇。
图2:宝马中国研究中心在北京的新址奠基 加大中国研发投入的不仅仅是一两家跨国公司。阅览这几年欧美巨头在华设置研究机构的纪录,可以看到西门子、大众、阿尔斯通、阿斯利康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2016年9月,西门子宣布成立其中国研究院的苏州分院。这是西门子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数字化领域的研发机构,将深耕工业互联网安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紧密相联。迄今为止,西门子在中国拥有超过20个研发中心和超过4500名研发人员/研发工程师,不断加强本地化力度。 “一方面是中国公司走出国门,大刀阔斧作全球研发布局;另一方面是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日渐加大。两相对照,对我们有何启示?” ?首先,研发全球化是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华为欧洲研究所为例:通过把研究机构靠近德国电信、法国电信、沃达丰等运营商客户,可以充分了解其需求并开展联合创新,从而打造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也可以充分配置当地的人才资源,利用欧洲的研发人才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跨国企业在中国加大本土研发力度也是同样道理:这些公司受到中国的巨大市场吸引,认为有必要研发针对本地市场特点的产品,因此他们逐渐改变了只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观念。我国的市场体量,在一些领域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中国本土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升级换代需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人断言:真正的工业4.0会首先在中国(而不是德国)实现。这势必吸引全世界相关技术厂商在中国这篇热土展开激烈角逐。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也发现中国本土的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其研发团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研发中心建设以及配套“研发产业园”之类的设施,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我们仍需要从“供给侧”来反省中国的人才培养,不可沾沾自喜。 尤其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国与传统强国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且非短期能够弥补。例如,在历届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前苏联国籍雄踞前三席(如图3所示),直播,而中国国籍尚未有获奖者。奖项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这些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和良好机制。以法国为例,它目前有近4000名数学专业研究人员,是世界上数学家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还拥有巴黎高等科学研究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一大批顶尖的研究基地,源源不断地产出尖端人才和研究成果。就连美国的优秀数学家,往往都会选修法语来阅读其原始文献。这也是华为等公司在欧洲相关地区设置研究所,和当地科学家展开合作的原因之一。
图3: 历届菲尔兹奖得主中,排名前列的国籍
图4: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是法国数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