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供给侧改革”开始成为流行语,在媒体和各项经济工作会议中频频出现。供给侧改革究竟该怎么走,各方的意见不一。不过,通过并购重组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却是各方的共识,而这也是目前在政策推动和市场行动中走在前列的,从国企改革文件到A股概念股,再到并购基金大热,并购重组似乎成为下一个金矿。而险资,正在加入掘金人的行列。 从股权投资走向并购投资 在垃圾债券市场尚未放开的背景下,并购重组的第一个难题就在于资金来源。于是,一直以来,在国家的经济战略中扮演重要市场支持者的险资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在今年伊始,国务院会议中就提及“支持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巧合的是,在资本市场上,以万宝之争为代表的保险资金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对决更是吸引了各路眼光,把保险资金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争议颇多,但是行业已普遍认识到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保险资金穿越低利率周期的重要意义,其在减少资本消耗、降低财务报表波动性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作用。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进而影响产业调整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就保险公司参与并购重组的方式来看,目前有很多种。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宏观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魏瑄表示,在股权方式上,主要有股权转让、定向增发、非定向增发、配股、优先股等直接投资渠道,以及定增金融产品、股权投资计划、私募基金等间接投资渠道;在债权方式上,主要有公募并购债券、私募并购债券等。 不过由于目前并购债的资金用途只限于偿还并购贷款,而并不能用来直接支付并购价款,所以在收益和规模上都离国际上真正的并购债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险资金还将主要通过股权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事实上,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的历史并不短。2006年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通知》发布之后,中国人寿与花旗银行联手竞购广东发展银行并取得成功,其中中国人寿取得20%的股份,并列第一大股东。而在《通知》前已经有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通过特批方式获得银行的股权投资许可。2010年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放开保险资金参与未上市企业私募股权融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泰康人寿、新华保险、生命人寿等多家险企相继获批股权投资牌照;2014年保险设立私募基金获批,险资终于实现了从LP向GP的转变,光大永明牵头多家保险公司成立的合源资本成为首家获批基金。 但是并购重组与一般股权投资相比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魏瑄表示,并购重组的投资对象一般为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其增值逻辑包括重构管理层改善经营水平、折价购入资产和增加企业杠杆等。这背后往往要求保险资金站在战略投资者的角度上,投资谨慎而且持有期限较长;而此前的股权投资方式,不论是私募股权投资还是通过公开市场定增等方式,大部分是以资产匹配、财务投资为目的。 并购基金为渠道 从参与并购重组的市场机遇来看,业内人士建议,在行业方面,参与保险产业链相关地的医疗健康、养老地产以及新兴的高科技成长企业,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一家保险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高管认为,保险资金配置的重点可以分为主动管理型基金和专项基金,前者包括新兴市场比如新三板和战略新兴板以及潜在行业,比如受保护的行业和代表未来消费模式的行业等,后者包括混改和并购类。“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伴随风险更小一些,更符合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要求。”魏瑄认为。 在2014年中石化销售板块的混改引资中,就有人保、国寿以及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但是,显然资本实力雄厚和具有较好品牌效应的大型保险公司更有机会分得蛋糕,而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从参与的方式上看,随着保险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牌照开闸,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会选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通道。从国际上看,私募基金是国际保险资金的重要配置标的。2014年全球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占其另类投资总规模的12%,仅次于不动产投资。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发起产业基金。比如泰康和阳光投资健康产业基金,平安发起了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新华发起成立(广州)新华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通过产业基金来参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重组,近两年已经成为遍地开花之势。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2692起,较2014年的1929起大增39.6%;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2317起,涉及交易金额共1.04万亿元,同比增长44.0%。市场自发的并购重组比如互联网新兴行业,以及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改革,在迅速增长的并购规模背后,是一只只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产业并购基金。 当然,并购重组的风险要比一般的财务投资面临更多的风险,保险公司要面临流动性压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行业整合和企业管理等综合能力,能否真正掘到金,还得看各家的本事。 新金融记者 盛长琳 作者:盛长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