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2 月 1 日起,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新规实施,用户可以通过柜面、远程视频柜员机和智能柜员机等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开立包括Ⅰ类在内的三类银行账户。这意味着,央行正式放开远程开户限制。招商银行和上海银行最早开始了类似的尝试,例如不用带卡,就可以从 ATM 机上刷脸取款等。中国银联也联手 Linkface 打造人脸识别互联网+金融支付新产品,并试点于徽商银行。 支付宝也在几天前开始内测刷脸支付,用户只需要将自己面部对准摄像头,通过验证之后输入账户手机号码后四位即可完成验证,整个过程没有手机等设备的参与,atv直播,并且支付的速度较传统的手机支付更快。消息显示,支付宝已经完成了“刷脸支付”从实验室到商用的最后一步,不久将会在合作伙伴的门店上线。 “为什么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能够渗透得这么快?因为金融业的很多业务本身已经有了详细、规范的流程,比如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前这些是人来做,现在用效率更高的机器来做,但整个流程并没有变。在安防里的应用也是一样,以前是人去看一张张脸,现在是机器来看,流程没有变,但效率提升了。而在零售和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有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所以在这些新兴行业里,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比较慢。”徐立,商汤科技的 CEO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家公司的人脸识别技术正在为一些金融服务提供交叉验证——SenseTime OCR 识别技术已经应用于招商银行的线上线下业务,用户在办理业务时,在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或者银行卡号时,只需拍摄证件照片,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相应信息。 不过,作为投资决策分析之外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另一个典型应用,人脸识别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央行的绝对认可,远程开立的银行账户的功能依然受到诸多限制,举例来说,“互联网银行“们的用户办理业务依然需要绑定其他银行的银行卡作为身份验证,这种弱实名账户无法办理任何现金业务。同样,即便在很多金融服务里已经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但更多的只是交叉验证的手段,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身份证、验证码和客户签名。 即便人都很难分清双胞胎谁是谁,人工智能自然也有失手的时候,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已经做得相当好了,监管层顾虑的显然不是技术问题。“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已经相当成熟了,但这里有个问题是,人工智能的逻辑是不同于人的逻辑的,所以只能被当作一种辅助手段。就好比 Alpha Go 可以战胜人类,但它的每一步棋是怎么走的,它为什么要下这一步棋,开发 Alpha Go 的人不知道,人类棋手可能也不知道。”徐立说。放在金融业,人脸识别技术可能也会出现哪怕很小的问题或漏洞,但人们恐怕很难知道这些漏洞出现的原因以及它能够造成的损失——这就很可怕了。
“现在缺的其实是一个行业标准,比如哪些业务可以用到人脸识别的技术,而它可能带来的风险是金融机构可以承受的,那我们就放开去做。”徐立说。金融业极强的外部性也要求监管层对待新技术时必须慎之又慎,至少在目前,央行更愿意把人工智能视为一种辅助工具。在之前 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上,徐立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工智能还只是工具,并不只是大家想像的那样更多像人一样的思考。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突破,会带来超过人的准确率,性能比人好。我们一直认为人工智能工具,在行业应用的条件就是是否超过人,作为生产工具超过人就会铺开,带来效率。如果哪家好的项目超越人能赚钱他就好了,所以在金融行业里面,突破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面部识别在零售业的想象空间 人工智能在零售业的突破更令人期待,我们之前报道过另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Viscovery正在探索类似 Amazon Go 那样的购物方式。商汤科技在之前公布了与万达的合作,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商场可以识别出客流的年龄层次、购物路径和习惯等等信息,从而觅得商机。他们也在尝试让人工智能技术去识别人的各种动作,比如比如跑步和瑜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