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IT新闻 >

码报:内容付费是内容的通行证还是墓志铭?

时间:2017-03-19 23:24来源:天下彩论坛 作者:开奖直播现场 点击:
内容付费突然火了。 似乎是一夜之间,大家好像形成了知识饥渴症的共识。你要是没花钱买那么一两段付费音频来听,看两篇付费文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从业者。 知识付费

  内容付费突然火了。

  似乎是一夜之间,大家好像形成了知识饥渴症的共识。你要是没花钱买那么一两段付费音频来听,看两篇付费文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从业者。

  知识付费太火,以至于我差点产生两个严肃的误解:

  第一是,这个国家终于遍地都是知识了。第二是,这个国家的知识终于值钱了。但细细看来,大家以为的知识变现并不是以为的知识变现。知识变现最终,可能真的跟知识无关。

  内容付费的狂欢

  2015年,在行的出现打响了知识付费的头炮,知识付费的模式稍露端倪。

  2016年,值乎和分答横空出世,大V纷纷坐上了最早的车。在之前几乎没什么正版意识的中国,知识付费成为了新的引爆点和话题。

  2017年,开氪,知乎live,豆瓣时间纷至沓来。虽然李笑来的阅读体系还能吸引到121k人参与,但人们对知识付费的热情明显是下降了。

  在这里其实要区分一下概念:内容付费并不等于知识付费。后者理论上有着更强的专业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就两者的现状而言相差无几:用户下单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则是平台或者其他用户。而知识,起是一个结合实践的认知体系。而快消费时代,传播大多是一条的,索性就都叫做内容付费吧。

  人们愿意付费的内容常常具备以下特性:独特性,有用性,通俗易懂性,可寻性。就当下的技术发展来讲,有用,通俗易懂,可寻几乎是所有平台都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人调侃到:这不是媒体的时代,是媒体人的时代,是内容手艺人的时代。值得一拼的仅剩独特性。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千百种答案;人们花钱鲜很多时候未必是为了答案本身,而是为了答题者是为了体验。所以当所有的内容付费平台用的都是同一拨知识网红的时候,独特性无处可寻,荡然无存。

  当下内容付费的洪流中,各家方向各不相同:分答做的始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注重领域细分的专业性;微博问答倚靠的是粉丝经济,花钱买名人说话;其他平台大同小异利用的都是“知识网红”们。但随着内容付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课程被称之为收智商税。

  某些商业机密,专业私货,行业规则,可能必须通过付费才能知道。但用户想了解的大部分内容,都能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并且是更好更完善的知识。也难怪有人说,大部分人都是利用英语能力不够好的信息不对称性。

  所谓的大V的干货分享,说白了不过是帮你把某个领域内的内容从谷歌,百度,维基百科上搬运来,整理好,梳理一次,然后取个漂亮的标题,就可以坐收智商税了。本来是花钱买个省事,然而看到的还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只要是二手信息,都不过是从一个条框跳到另一个条框,从一头限制走向另一头限制。互联网时代,身为所谓的终身学习者,却连搜集和筛选的能力都没有,似乎有点站不住脚。

  知识学习的幻象

  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提到,大众传播除了正面功能,还具有负面功能。

  首先是顺从现状。对批判内容不予理睬;其次,是成为了“电视人”“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负面功能:麻醉精神,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媒介提供伪环境,用符号构建媒介真实。过度沉溺于信息和娱乐,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了社会行动力。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 ,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二是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力,大众媒介使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心停留在表面上,而这种表面性恰恰掩盖了人们的冷漠态度。

  总结而言:大众媒介使人们误以为对某事了解了、认识了、讨论了,就算是亲身参与了,就等于采取行动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